新聞中心
中美當前競爭為亞細安帶來戰略平衡空間
國和美國各自在稀土和半導體供應上握有優勢,相互制衡,只要摩擦不演變成直接的軍事沖突,中美競爭其實是一股穩定力量,可為亞細安帶來戰略空間、在中美之間求取平衡,同時繼續與中國深化經貿合作,推動經濟增長。
我國著名經濟學者陳光炎教授星期二(8月5日)在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杰出學者公開講座上,以“與習特共存:中美關系與對東南亞的影響”為題發表演講,提出上述觀點。
陳光炎說,美國總統特朗普試圖以關稅政策把中國擠出亞洲供應鏈,若在2000年代或許有機會成功,但如今為時已晚,因為中國已是全球許多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。
特朗普今年4月初對全球貿易伙伴掀起關稅戰,中國采取反制,特朗普一度將中國商品關稅疊加至145%。兩國過后在瑞士和英國展開貿易談判,在5月中同意關稅戰暫緩90天,繼續談判尋求達成協議。
陳光炎指出,中國在這期間巧妙運用它對全球稀土資源的主導優勢,爭取在談判桌上與美國平起平坐,“打稀土牌的好處是,限制出口并不會影響中國經濟和消費者,不像關稅會對美國消費者造成負面沖擊。”
他說:“只要中美不陷入直接的軍事沖突,中美目前的雙邊與貿易紛爭是一股穩定力量,因為給予亞細安有限的空間在兩國之間求取平衡,符合中美的共同利益。中美可在稀土和半導體上互掐對方,形成了一個恐怖平衡,這給予了亞細安和新加坡戰略空間。”
陳光炎依據中美貿易談判的最新局勢推測,特朗普最終對中國課征的關稅很可能不會比亞細安國家高出很多。
他在答問環節以越南為例進一步闡述,在特朗普首個任期內,美國對越南商品幾乎不征關稅,對中國征收約20%;如今,特朗普對越南商品征收20%關稅,若中國商品的關稅是40%,中國企業在越南投資仍可繼續通過關稅差別進行套利(arbitrage),“它們須做的是進一步將越南的生產本土化,提高本土生產的價值...... 中國會繼續在越南投資”。
陳光炎是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職總講席教授兼南大經濟學榮譽教授。在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初期,他曾擔任時任副總理吳慶瑞的首席助理,協助后者為中國經濟發展出謀獻策,也曾以世界銀行派駐北京的經濟學家身份,參與中國的第11個五年發展計劃。
周二在講座上,陳光炎認為,盡管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,但美國的工資高,因此許多投資不見得會回流,而是來到東南亞,而中國在高科技制造業價值鏈上攀爬,“會讓中國和亞細安經濟未來20年的互補作用越來越大”。
他說,中國這些年來已成為推動亞細安經濟增長“越來越重要的引擎”。近幾年,中國更意識到持有美元資產的風險,大量轉向在亞細安直接投資。
陳光炎說:“中國在東南亞的投資持續增加,美國要將中國商品排除在關鍵供應鏈之外更趨復雜。”
中共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第三個任期將在2027年、2028年任滿,外界開始觀察他是否會尋求第四次連任。
對此,陳光炎形容特朗普就是習近平“最大的禮物”,當習近平正要過渡至第三任期時,首任的特朗普幫他爭取到黨內領導和元老的支持,“因為特朗普是個強人,需要另一個強人來制衡,如今全球海洋更加動蕩,誰能成為不讓大船翻覆的舵手?”
陳光炎預期,習近平進入第四任期后的做法,會類似前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執政后期,保留最高權威和關鍵決策權,下放日常管理工作。